神经介入是利用血管内导管操作技术,在DSA系统的支持下,对神经系统血管性和血管因素相关的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方法(说白了就是把导管送到脑血管里,直接往脑血管高压注射造影剂,在DSA的帮助下,看脑血管有没有问题,有问题了怎么处理)。它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金标准(目前MRA、CTA技术也非常成熟,能分辨出大部分脑血管问题,但有些问题如血管准确的狭窄程度、动脉瘤准确大小、下一步手术方案制定仍需依靠DSA,当然治疗只能靠神经介入了),随着神经影像学、计算机和材料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介入技术日臻完善,已成为诊断和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主要方法。它具有微创、手术时间短、成功率高、疗效高、见效快等特点,拓展了常规神经内科的治疗范围。对缺血性和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是传统检查和内科药物治疗无法替代的。
神经介入需要解决的问题像常规神经内科疾病一样,主要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神经介入科经常见到的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大多是由颅内动脉瘤(就像自行车轮胎上鼓个包,是个不定时炸弹,不知道什么时候破裂)引起,死亡率比一般脑出血高的多,一般都急诊行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就是把像弹簧形状的直径只有几毫米长度为几厘米的东东放到动脉瘤里,直到把它致密填塞,使其没有了血流,自然就不会破了),当然还有脑动静脉畸形等引起的脑出血,发病情况及部位有别于常见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基底节区不是好发部位。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好像在神经介入科更常见一些,如大家经常听说的脑梗塞、短暂脑缺血发作(TIA),一般造影都会见到不同程度的狭窄,当血管狭窄到75%以上或/和伴有与病变血管相关的症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行支架植入术(就是把狭窄血管撑起来,保持血流顺利通过),但是也不是不管哪的狭窄都必须放支架,要权衡利弊,一般颈内动脉、椎动脉的颅外段、锁骨下动脉是常见的放支架位置,有时也会在基底动脉放支架,但是常见的基底节区脑梗塞,如果是大脑中动脉狭窄狭窄引起,只要其它血管有代偿,很少放支架,可能是因为本身放颅内支架风险比较高,后期出现再狭窄几率也比较高等。目前认为前述哪些大血管狭窄植入支架还是有必要的,它可以预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还可以改善已梗死脑组织周围血供,促进肢体肌力下降等症状的恢复。需要注意的是支架术后需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一般是波立维75mg qd 3月后停;拜阿司匹林片300mg qd,1月后改为100mg长期服用)、调节血脂(药物用量据病情而定,我们老师习惯:阿乐40-60mg qn长期口服,至少也是20mg,或者是瑞舒伐他汀钙片(可定)20mg qn),当然还要戒烟酒、低盐低脂饮食、控制血糖、血压等,这些都是为了保护好支架,防止再狭窄等。